三阁司镇的龙庄、桥头两村交界处有巨石,占地30余亩,状如竹笋,一峰独秀,巍然屹立,直指苍穹。
峰顶有坪地两块,大者十余平方米,小者七、八平方米。宋朝时坪上各建阁楼一座,相互贯通,蔚为壮观,历经700余年,屡建屡毁,今早已不存。石笋、阁楼合二而一,石笋寨是故以名。

(王亦春 摄)
石笋寨十分神奇,通体是石,沙土全无,然其四周却能杂花生树。乔木中,大者围抱,小者盈尺。乔木、灌木四季常青,把石笋寨装扮得犹如一顶缀满翡翠的峨冠。遗憾的是土改时破除迷信,乔木、灌木被砍伐一尽,现在的石笋寨就只能是一块硕大高耸的秃石了。
自下往上看,石笋寨高耸入云,犹如一堵高大的石墙迎面扑来,令人不寒而栗。自上往下看,行人如蚁,险象环生;石笋寨脚下的两个水库,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两面镜子,在太阳的照耀下放射出万道金光。人站峰顶,迎风而立,衣衫飘拂,心旷神怡,如入仙境。
石笋寨的东西两侧似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峭壁,即便是惯于攀岩附石的猿猴见了,亦无不愁眉苦脸,喟然长叹。
石笋寨的南北两侧,各有崎岖小径通达峰顶。南径平缓,北径陡峭。北径中段,形如鱼脊,宽不盈尺,两侧壁立,怵目惊心。上下此段,须俯身匍匐而进退,鲜有直立行走者。
石笋寨四周数村,聚居着自宋代以来的龙姓后裔,迄今已七百余年矣。龙姓后裔中有名贯中华的武林潇湘大侠龙在田;有民国陆军少将龙琳;有共和国空军大校龙会生和海军大校龙安民。至于县长、局长、科长之类的大小官员,则多得数不胜数了。
(责任编辑:孙建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