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老公路(天福至山界老屋村)是山界通往县城的唯一公路,也是山界人民的致富之路、幸福之路。
在过去的千百年里,勤劳善良的山界人民,在落后的生产方式、落后的生产条件、落后的交通环境中煎熬,手提肩挑度日,经济不发达,生活水平低。解放后,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向往,对幸福生活的追求,大家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。
1958年,人民公社成立后,掀起了大修水利、大炼钢铁、大修公路的运动,天老公路正是当时“三大运动”中动工修建起来的。此路延伸到四方井大队。我当时才10来岁,也和大人们一道参加修路劳动,白天上学,晚上修路。老百姓翻身做主人的心情是特别舒坦的,有使不完的劲,用不完的力,不计较什么,只是不分白天、黑夜地劳动,以实现大家的梦想。没有多久,一条5米宽的土石路就修建成功了。但那个年代车辆很少,仅仅是路宽敞些,人走得舒服些而已。
两年后,开始了三年困难时期,马路失修,坑坑洼洼,高低不平,路不像路了。1962年公共食堂下放后,马路被占用,有的改了水田,有的做了旱土,马路基本上是没有了。
1969年,天老公路第二次修建,当时建路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进步,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,公社、大队建起了厂、场等集体经济,有的大队还购买了手扶拖拉机,需要解决大队集体事业的运输问题。由于耕地少,修路便尽量少占耕地,所以当时的马路仅4米宽。修路容易,养路却难,因为没有专人养路,路面逐年变窄,到后来仅能过手扶拖拉机。
1978年以后,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,农村逐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各大队都有了手扶拖拉机,公社还购买了大型拖拉机,办起了公社经济场、公社农机站,摆在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改善生产条件,修马路又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。1978年冬,公社发动各大队修马路,同时各大队也开始修机耕道,社会上掀起了修路热潮,交通运输出现了根本的好转。但没有专人看护,马路又不断变窄,路面又不断变坏,车辆运输还是困难重重。几年后,路面又只剩下3米。
1984年,政府又重视修路,天老公路的扩建问题又提上了日程。天老公路涉及到山界公社和天福公社两个公社,山界范围内2公里,天福范围内3公里,县里给公路每公里拨款2万元,修路费主要解决青苗补偿和砂石方,路面保证宽6米,同时还派了技术员进行专门指导。当时我任山界公社党委书记,马吉和任天福公社党委书记,我们俩统一思想,并通过会议分头做好了沿途各大队的思想工作,达到了认识的高度统一。当时,虽然田土已经承包到户,但老百姓要求修好路的积极性还是很高。生产队里很快调整好了土地,土方按所在受益村分担。通过一个冬季的艰苦劳动,到年底,天老公路全面完成通车,同时,还组织了专业养路队进行日常养护。当时,路面虽然较差,但车辆能够正常通行。山界的交通运输由此进了一大步。
2002年,温家宝总理指示,乡镇公路建设要提速,要达标,改砂石路为水泥路。山界回族乡决定将天老公路进行硬化。县委、县政府对此很重视,专门派出副县级干部马道明来抓,乡镇公路管理站廖泽忠为技术员。乡党委书记钱水平对修好天老公路决心很大,多次开会统一党委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的思想,消除村干部的顾虑。当时各村干部思想不统一,主要是筹集劳力、筹集资金以及民工建勤任务分摊问题存在较多的分歧。针对这些问题,乡党委、政府连续召开三天村干部会议,最终达成了一致,签订了修建合同及责任状。2002年3月,硬化工程正式动工,年底土石方全部完成,路面宽达8米,2003年铺设6米宽的炒砂路面。从此,天老公路真正成为了一条上等级的公路。公路修好后,县里又帮助开通了公交车,公共汽车开到家门口,老百姓1元钱就可到县城。
天老公路的硬化对山界回族乡的人民生产、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,老百姓需要什么很快就可到家,各地的商贩也纷纷上门收购农副产品。生产力解放了,经济活跃了,山界回族乡也从此日新月异,面貌一新。
(责任编辑:孙建群)